第一百四十章 破开张彧的脑袋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页

    当扶苏再度醒来时他身处在了一个上山曹操、萧何、桓、夏侯婴四人轮流照顾着他。

    开始扶苏还当心桓会将他认出来因为他的容貌跟他娘亲有七分的相似而桓是当年是秦始皇的近臣才干比不过当时的王翦但却比王翦还要受到器重。时常出入内室在他的印象中自己七、八岁的时候便不只一次在内院见到过桓。

    好在刚开始的时候桓是对他的模样有些熟悉也许是因为他被毁了半张脸看不出全貌这才躲过了一劫。

    于是他化名为张在不断的跟曹操、萧何接触中他现此二人都是当时罕见的不世奇才。

    一个善于文韬武略精于用兵之道安民之策。另一个身怀治世之能刑法律例无一不晓。

    同时曹操对天下大势的评价更是字字珠玑似乎在千下为乱之时已经料想到了大秦的灭亡。

    扶苏对于曹操对秦国的评价心底认同但又不甘同时还有一些迷茫。

    他知道秦国真正的弊端在

    法治法治让秦国强大同时也将秦国推入了万劫不复的地步。

    并非法治不好而是有待改善。尤其是严法和对民的态度。

    法过严必乱此乃秦国的弊端之一。

    其二、商鞅在法治上放了一个天大地错误。他在商君书中写道“民弱国强。国强民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

    当时。孔子有教无类。教化万民。成为了世界第一个敢于传播文化地人。他让六国国民有了自己地思想。令华夏文化得以迅传播。

    六国子民大多都可以受到各种各样地学习。但秦国在一统天下后将他们地文化尽数烧毁而且还剥夺了他们学习知识地机会。

    扶苏认为只要宽松法治。效仿孔子有教无类。教化万民。就可以让六国臣民归心。

    下了山后。扶苏本打算离开曹操、萧何等人。按照自己地计划拯救秦国。可是。一则消息打乱了他所有地部署。胡亥已经登基。李斯、赵高完全把握了朝政。蒙毅竟然死了。还被冠上了不忠地名号。

    扶苏立刻意识到了蒙恬危险了。于是。他故意说了出来。就是为了要让桓帮助自己救蒙恬。他知道桓在十余年以前。是被蒙恬地祖父蒙骜提拔起来地。他和蒙恬地父亲蒙武情如兄弟。一定不会坐视蒙恬不管。

    在曹操的策划下。他们成功救出了蒙恬。

    扶苏此刻却是一脸的死灰蒙氏位高权重红极一时他们都受到了如此的打压朝中那些心向自己地官员无需说了。

    此刻。若想改变法治政策唯一的办法只有一个。

    打!

    杀入咸阳成为秦国地皇帝。

    扶苏并非没有想过只是后来放弃了。因为即便蒙恬向着他他们也没有兵也没有借口。胡亥才是真正的秦国皇帝他有始皇帝的遗书还有调兵的虎符。

    而他们一个是被始皇帝赐死抗旨不尊的逆子;一个是大秦的重犯。

    即便他们能够说动北方军效忠那又如何?

    秦国内乱一起。天下岂不又要大乱?

    那时百姓将因自己地一己之私而陷入了战火之中秦国也可能因为自己的一己之私而灭亡。

    最终扶苏放弃了他看着蒙恬离去却不说一句话。

    既然胡亥想要这个皇帝让他当去好了只要他能够治理好秦国一切都无所谓了。

    他在很早年前就被放到了北地因此对于胡亥完全不了解。他不知道此举等于将肥鸡。交给黄鼠狼照顾一般。

    他漫无目的的跟随曹操来到了曲阿当他后悔当初决定的时候。为时已晚大秦在胡亥地暴政之下已经是天怒人怨。

    他知道动乱不远了。

    在一段时间的相处里扶苏很惊讶的现曹操远比自己想想中的出色的多在对方的身上似乎看到了自己父王的影子。

    两人都一样的出色一样的有手段都是以一统为目标而不是“分封”古制。

    唯一不同地就是治国理念自己的父王幼年饱受欺凌养成了一身愤世嫉俗的性格。称皇以后更是如此只要一不和他意便会大雷霆之怒。法治的强硬正好对的他的脾胃因而以严法治国。

    而曹操的治国理念却是“无为”讲究不治而治。对于效忠他的人心向他的人他会给他想要地一切以怀柔地政策。对于他的敌人却毫无怜悯之心手段狠辣。

    如此做法扶苏不喜但却不得不否认这是一个帝王应该具备地条件之一。

    毫无疑问曹操若能称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返回目录下一页

温馨提示 :长时间看电脑伤眼睛,本站已经开启护目模式,如果您感觉眼睛疲累,请起身眺望一会远方,有助于您的用眼健康.键盘快捷方式已开启,← 键上一页,→ 键下一页,方便您的快速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