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2/2)
不能上。不过王大成实在是不给林峰面子,这样的人要是有才能倒是好了,林峰不是小鸡肚肠的人,也能留下来,不过要是没有多少货的话,估计也只有卷铺盖走人了,毕竟一年百万的收入不是那么好拿的。杨得广一直在抱怨,林峰给于员工的工资实在是高了。都赶上城市里面的那些白领工资了。
“三万大棚改造不变,临近基地的三万土地进行大棚改造。剩下的七万亩土地按照每亩补偿一百块的水准补偿农户,延期半年之后改造,分成两期,计划七月份改造一批,然后剩下的在11月份改造。这样能够在一年时间内全部改造成大棚种植。大棚的收入在普通薄膜收入的10倍以上。”王大成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不过并没有多少的亮点。
“那那些土地闲置?”林峰有些不爽了。
“种水稻,我查询了现在有机水稻的价格,发现有机稻米的价格在五元到八元之间不等,如果我们能够进行土地改造,使得这部分土地达到有机稻的标准,那么,我们还会额外收入每亩二千元,当然这是在没有计算土地改造成本的情况下,如果土地改造成本超过每亩一百元的话,我们可以采用农户加公司的模式和农户签订条约。”
“土地改造成本不用你担心,这部分不用计入成本。”林峰打断了王大成的话。前些天,王教授打过电话来,希望林峰能够公布下关于土地改造的技术,不过林峰没有同意,但是却给了林峰灵感,自己的这些反常终于可以用土地改造技术来掩饰,不过究竟是什么样的技术,确实没有人知道。
“如果这样的话,前期我们只需要投入五个亿就能够完成首次改造,水稻种植的话,日常管理人均能够看护五百亩的水准,如果人力紧张,可以将这个数值提升到八百亩,不过这样繁重的劳动会出现麻烦。这样的话,我们第一个月只需要招收一万左右的员工,这个可以在周围的村落解决,不过最好是给与周围村落4000人的名额,其他的从各地的人力市场解决,开春之后,可是有很多务工人员的。”
“那么种植方面呢?种什么已经决定了没有?”杨得广问。
“这个我和张总商量了,根据目前市场的反响,我建议是大规模种植西红柿。作为一种既可以做蔬菜,又可以做水果的植物,而且他的种植周期短,收获期长,这是最适合我们的,抛去未来给于杭州和上海市场,以及之江公司的海外配额,我们预计可以拥有二万吨的剩余产量,这些产量完全可以加工成饮品来供应市场。”王大成建议。
“饮品,你是说那个娃哈哈的饮品建议?”前段时间,娃哈哈发来传真,说是希望双木能够供应他们一些优质的西红柿,他们发现使用双木的西红柿和牛奶混合之后,味道和营养价值都是非常的丰富。
“是的,不过不建议我们单纯的作为西红柿的原料供应商,应该联合成立一个新公司,专门进行西红柿的深加工,使用的新的品牌。”
温馨提示 :长时间看电脑伤眼睛,本站已经开启护目模式,如果您感觉眼睛疲累,请起身眺望一会远方,有助于您的用眼健康.键盘快捷方式已开启,← 键上一页,→ 键下一页,方便您的快速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