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一章 办报(2/2)
话。百姓的抱怨需要的是输通。而不是堵。须知怨恨越聚越多。你堵的了一天。堵不了一世。终于有一天这怨恨决堤而出。到时候那种力量是什么也法阻挡的。苏侯你饱读史书。难道不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这句话吗。”
曾纪泽将李鸿章驳的哑口无言。他接着道:“试一下。一个国家。从上到下。亿兆人口。却只有一个声音存在。那将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这样的国度。是禁锢的牢笼。是智慧的荒漠。人民将如机器一样运作。官将失去自省的法。因为没有反对的声音。没有监督的眼睛。然后他们就为所欲为。贪污、**最后。我们的大明就变成了第二个满清。苏侯。这难道是你看到的吗?”“至于不法的言论。本王当然不姑息。所以本王正在令冯桂芬容闳他们起草一部《新闻法》。在保护言论自由的同时。也要规范言论的合法性。而不是肆意的捏造、诽谤。”
曾纪泽的几番话将李鸿章的所有疑点都驳倒。他无奈的摇了摇头。道:“王爷所言句句在。在臣对此仍持有保留意见。这民间办报到底合不合适。还要拭目以待。”
曾纪泽用与威压服了李鸿章。作为曾纪泽下属臣第一人。李鸿章的让步使的其他人也无法可说。于是。在七月中旬。曾纪泽正式向全省颁布了《新闻法》。并鼓励民间创办各种形式的报纸。
消息一传出。全省一片喧哗。官们大多持反对意见。商绅百姓们自然是大为欢迎。于是。在八月一日。位于上海租界之外的第一家私人报纸《新民报》正式创办。创办者乃上海富商姚垠佩。此人完全是商人出身。没有半点官府的后台。
新民报创立之初。出于对官府的试探。所刊登的报道。仅限于对国内外大事的事实性报道。慢慢的过渡到对一些不太敏感的社之事进行评论报道。如第五期刊登的关于《上海排水卫生系统的落后》的报道。曾纪泽在看了之后。当即批示上海市长王大经拨款。在市内兴建了一百多座公厕。并分阶段改善生活污水排放系统。
曾纪泽的做法给了社各界一个明确的信号:大明政府是一个开明的政府。她将勇于听取民众的意见。
经此事件之后。《新民报》逐步宽了报道的限制。开始对一些时政进行报道或是评论。而民众对此也是十分关注。凡关心国家大事者。都争抢着购卖《新民报》。这使的该报纸在创办的第二个月。销量就达到了二万份的纪录。迅速超过了租界中的外国报纸销售量。成为上海最受欢迎的公众读物。
《新民报》的成功。使的有识之士们。敏锐的注意到了报纸这个极有发展潜力行业。于是纷纷投资开办报纸。三个月之内。上海就涌现出了《青年报》、《强国报》、《时评报》等十几家报纸。其余各的。如苏州、徐州重点城市。也都相继有数量不一的报社成立。
“王爷你看。《新民报》竟然说咱们东军聘请美**事顾问团是引狼入室。很可能把军权落入洋人之手。这实在是胡说。他们根本就不知道咱们跟美军合作的细节。完全就在臆啊。”
张凯泰气愤的将一张《新民报》放在了曾纪泽案头。曾纪泽随手拿起。笑看报纸中的这则让张凯泰发火的报纸。
“王爷。《新民报》这种不负责任的报道。很容易掀起不明真相的民众对政府的猜测很反对。臣请王爷下令。立刻关闭《新民报》。以儆效尤。”
曾纪泽将那份报纸丢在了桌上。笑道:“本王看《新民报》评论的并没有错。引进美**事顾问团。本来就有军权旁落的威胁。只不过他们并不知道具体的合作细节。不知道我们已经对此有了周密的防范。真要为了这事就封了人家报社。未免有点因哽废食了。”
张凯泰一脸无奈。道:“那该怎么办。就任由他们这样胡乱报道不成吗。民间现在的反应可有点大啊。”
曾纪泽沉思片刻。道:“依本王看。咱们也应该有一家属于政府名下的报纸。以之及时的向民众解释政府的某些政策。消除不利的影响。这件事就由你来办吧。”
曾纪泽的决定也算是一个解决方案。张凯泰也能接受。便道:“既然如此。那咱们创办的这家报纸。该叫什么名字呢?”
曾纪泽不假思索道:“本朝国号大明。那这份报纸就叫《明报》吧。”
温馨提示 :长时间看电脑伤眼睛,本站已经开启护目模式,如果您感觉眼睛疲累,请起身眺望一会远方,有助于您的用眼健康.键盘快捷方式已开启,← 键上一页,→ 键下一页,方便您的快速阅读!